乐鱼官方网页版

南宋王伯大《四留铭》千古流传,格局高远,厚德载物,发人深省
栏目分类
南宋王伯大《四留铭》千古流传,格局高远,厚德载物,发人深省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22:45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在南宋动荡的历史背景下,王伯大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操守成为了后世崇敬的对象。

他从嘉定七年考中进士,踏上了仕途,从政34年间,历经多次罢官和降职,但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治政理念。

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起伏与对百姓饥苦的关怀紧密相连,他对家乡的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,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。

王伯大的《四留铭》中提出的“留有余”思想,简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学,反映了他对天地、国家、百姓及子孙的责任与担当:

“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;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;留有余,不尽之财以还百姓;留有余,不尽之福以还子孙。”

【1】

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

【释义】:“巧”指的是智慧与才能,而“造化”则代表大自然或天地万物。

意思是:即使在运用智慧和才能时,也要留有余地,不要用尽一切,而是把一部分“巧”还给自然之道,尊重并顺应自然的规律。

【感悟】:在谋事谋人时,掌握分寸比追求极致更有智慧。

自然界以其无尽的变化和复杂性提醒我们,无论能力多强,智慧多高,事物的本质和天道的深邃都远超我们的理解范围。

因此,不妄用智巧,不完全依赖人力为智慧之举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极度追求完美和极致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就,但往往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和代价。

过度开发资源、过度施展技艺,都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。

因此,学会适度和节制,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一种长远的智慧。

这种理念也延伸到我们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处理上。

留有余地,才能给他人和自己保留转圜的可能,这不仅是一种睿智的态度,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。

这句话提醒我们,适时退之,尊重自然,才是真正高明的生活哲学。

【2】

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

【释义】:即便在享受朝廷给予的俸禄和资源时,也要适可而止,不贪求所有,将一部分禄让渡回朝廷,以示对国家的感恩与忠诚。

【感悟】:享受资源和权力时,要有节制和感恩之心,不应奢求和滥用职权带来的益处。

“不尽之禄”不仅体现了对于个人名利的淡泊和对政职的自律,更表达了对国家资源的珍视和敬畏。

这种思维对于现代社会亦具重要意义。

在公共职务中,无论职位高低,都面临着权力和利益的诱惑。

克己奉公,不仅是确保自身操守的底线,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。

唯有具备自律精神的领导者,才能在谋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平衡,真正为人民谋福祉。

【3】

留有余,不尽之财以还百姓

【释义】:即使在获取财富时,也要留有余地,不将其全部据为己有,而应把一部分财富归还给百姓,造福社会。

【感悟】:这句铭文倡导了一种富有责任感的财富观,强调施恩于民、反哺社会的重要性。

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,它传达了一种无私的理念:财富不仅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的结果,更是社会资源和机会的结晶。

因此,适度拥有,回馈于民,是对财富观的一种升华。

以古鉴今,许多成功者将财富的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而受到尊敬。

对于个人而言,过度积累财富不仅无益于自身福祉,反而可能引发腐化和不安。

反观之,将财力用于改善公共福利,不仅可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,也能为自身赢得长久的声誉和内心的满足。

尤其是在当今愈发关注社会责任的时代,这种“留有余”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。

它敦促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,勿忘身后的大众与环境。

通过分享财富,我们不仅可以创造更加良善和可持续的社会,也能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高尚。

这句话提醒我们,在自我提升的同时,勿忘他人的福祉,以仁爱之心,播撒善意,这是对每一个人最恒久而光明的回报。

【4】

留有余,不尽之福以还子孙

【释义】:不应将个人的幸福和享乐消耗殆尽,而应留有余地,把一部分福祉传承给子孙后代,以延续家族的长久兴旺。

【感悟】:在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时,要考虑到后代的福祉和发展,不应挥霍和耗尽资源。

真正的幸福并非在于即时的享受,而在于对子孙后代的长远关怀和责任。

在现代社会,我们常常容易因为眼前的欲望和享乐而忽视长远的影响。

过度消费、奢华生活虽然能一时满足个人,但往往代价高昂。如果我们不为后代着想而只顾享乐,就可能留下一个资源匮乏、环境恶化的世界。

而留有余地的生活方式,强调一种可持续的幸福观,不仅让个人心得满足,也为子孙提供了一个健康、和谐的未来基础。

在人生旅程中,这种智慧为我们指明了平衡享受与责任的方向。

通过节制与分享,个人不仅能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持久的幸福,也能为家庭和未来的世代传递希望与美好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